【史學●白沙書院】 白沙書院,位於今彰化市,為清朝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淡水同知攝彰化知縣曾曰瑛創建,曾曰瑛鑑於彰化自雍正二年(西元1724年)設縣以來,仍無書院教化士民,於是捐俸創立講堂三間,位於邑治內學宮之右(今彰化市孔子廟西側),因彰化山川之秀,以白沙為冠,所以取名白沙書院。
乾隆二十四年(西元1759年),知縣張世珍加以重修。
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書院因林爽文之亂被焚燬,知縣宋學灝改建於文祠之西。
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署彰化知縣吳性誠醵貲擴建,以鹿港富紳林文濬出力最多。
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彰化知縣楊桂森親定白沙書院學規,此學規打破傳統,內容深入淺出、不厭其詳,為其一大特色,也影響各地書院教育,例如:位於南投的藍田書院與登瀛書院循用白沙書院之學規;
宜蘭仰山書院的學規也綜合海東書院與白沙書院學規。
白沙書院對彰化文教影響極大,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考選翰林院庶吉士的「開台翰林」曾維楨便是出身白沙書院。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戴潮春之亂起於彰化,攻陷彰化縣城後,改白沙書院為應天局,作為向民間抽銀、派飯的機構。
日治初期,與白沙書院相鄰的彰化孔廟被充作警察署,1898年改設彰化公學校(今中山國小前身),以文昌祠、白沙書院作為寄宿生宿舍;
1920年代日人實施街區改正,為拓寬道路、整頓市容拆毀不少傳統建築,白沙書院亦遭受拆毀。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