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柴霍夫】 柴霍夫.安東.巴夫洛維契(Chekhov,AntonPavlovich,西元一八六○~一九○四年),祖父原為農奴,以相當於現今四萬美金約二十五百盧布贖身,取得自由,而成為其農莊主人之經理。
其父為定居於亞述海濱塔岡洛鬲鎮之小商人,一八六○年元月二十九日,柴霍夫誕生於此。
七歲時,柴氏在一希臘小學就讀。
兩年後升入塔岡洛鬲中學。
一八七六年,柴氏之父破產逃亡莫斯科,渠祇得在艱困中自力更生。
一八七九年,柴氏獲塔岡洛鬲獎學金赴首都進修醫科。
為增加收入,開始以安東齊洪之筆名撰寫小說。
一八八四年,獲致學位,在莫斯科附近一小城當醫生,同時亦不斷寫作。
一八九○年,赴放逐罪犯之庫頁島旅行,寫成學術性之「庫頁島」。
一八九二年起,柴氏赴法、義諸國名勝遊歷。
回國後在首都附近默利荷弗購一小農莊,與其父母姊妹渡過六年之時光。
一八八三年,感染肺炎。
一八九七年,轉劇為結核,並赴法國尼斯休養。
一八九八年,在雅爾達定居,三年後與莫斯科藝術劇院女伶奧爾加‧里柏結婚。
一九○四年,病情加劇,赴德國巴登韋勒療治。
七月十四日逝世,葬於莫斯科諾伏德維奇修道院公墓。
柴氏為著名之短篇小說作者。
一八八五年底,已出版近三百篇作品,其後又連續出版。
代表作有外科醫生、活日曆、傷心事、一件藝術作品、薄暮、幸福、吻等。
其大草原,曾獲普式庚文學獎金。
一八八六至八九年,柴氏為托爾斯泰之熱烈擁護者,曾寫過若干宣揚其思想之作品,但其中大部分渠反對編入文集。
一八八九年,柴氏煩人的故事,首次印證其創作之天賦,并為一深沈之思想家。
一八九○年,庫頁島之旅,使柴氏目擊人類痛苦之真正現實,而發現了托爾斯泰哲學之貧乏性。
「決鬥」便是針對托爾斯泰在「克里采長曲」中所描述的性愛與基督教虔誠信仰不兩立的說法。
「第六號病房」譴責托爾斯泰「不抵抗邪惡」的堅定信仰。
柴氏最長的短篇小說三年,是描述以全部人生追逐物質成功的愚昧。
同一題材者尚有若干篇。
其理想的人生觀,則是表現在「大主教」和「文定」二書中。
柴氏最早的戲劇,是用直敘法使觀眾在舞臺上感受到所表演的動作。
晚期作品,主要情節均在幕後,注意力係集中於腳色在生活中的戲劇性事件的反映。
此種間接的表達法,在三姊妹、櫻桃園中發揮到極致。
櫻桃園主題為一舊家莊院落入一商人之手,而以主角、配角錯綜複雜的對櫻桃園的留戀,對比表達。
而以一位終生貢獻其精力的老管家呆望著那落鎖的園門為其高潮。
柴氏作品對人性的深刻了解,優於對人的同情興憐憫。
(丁慰慈)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