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中的資訊尋求行為】 InformationSeekingBehaviorinOrganization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資訊已被視為是人力、財力、物力之外,組織的另一重要資源。
資訊的蒐集運用,與創意啟迪、決策運作、和組織發展息息相關。
因此,如何尋求所需資訊,便成為組織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組織中的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SeekingBehavior),乃在探討:在一個組織裡,「誰」為了「什麼原因」而「需要何種資訊」;
如何尋獲、評估,和使用這些資訊;
以及如何辨識與滿足這些資訊需求。
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組織成員的資訊尋求行為。
以組織內部資訊而言,影響因素包括:組織成員、組織架構、工作場所和環境資源、溝通模式,以及科技應用等。
組織成員此一因素又可細分為:人類認知、個人經驗,和情境因子等3項。
此即,組織中每一個成員對於同樣事情,會因個人心智活動、學經歷背景、工作內容和態度,以及所處環境和情況的互異,而有不同的看法與因應措施。
因此,也會產生不同的資訊需求及互異的資訊尋求行為。
組織架構係指,一個組織中管理階層的配置結構、資訊的動態,和成員的行為。
不同型態的組織架構,不僅會影響其成員資訊尋求及溝通的行為,更會影響到其處理資訊的時間。
另外,組織文化和管理階層對資訊的態度也是重要的影響因予。
不同工作場所的空間設計亦為影響資訊尋求行為的要因。
例如,狹長的辦公室增長了資訊傳達的時間,也導致組織成員必須採取特別的資訊尋求行為。
另外,環境資源的多寡及其易取程度,亦有左右資訊尋求行為之效。
溝通模式則是指組織內資訊互動的型式,此一型式決定於成員的人格特質及組織的管理結構。
一般而言,與外界事物接觸越多越頻繁的人。
其蒐集與運用資訊的能力也越強。
而在扁平均權的組織中,成員的自主性提高,其資訊尋求行為自然迥異於一些集權式組織。
科技應用泛指工作場所自動化的連帶作用,可視為未來影響組織中資訊尋求行為的主因。
科技,諸如電話、電傳,乃至電腦網路的發明應用,在在改變了人類索尋資訊的方式,也擴大了人類對多元化資訊的需求。
組織外部資訊的來源廣泛,如延聘顧問諮詢、參與教育研討活動、與外界專家交換情報等等。
因此一議題並非本辭目所慮,故不多作衍釋。
組織中的管理階層必須清楚地透視,自己及同僚的資訊尋求行為,以期能在最適時機,配置最適資源,而為組織產出最大功效。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