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書通考〕】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偽書通考〕,民國張心澂撰。
張氏自序言著書動機云:我編著這書的動機,是在〔古史辨〕第一冊出版未久時,我讀了它感覺到辨偽對於研究學術和考察各時代思想和情況的重要性。
我閱讀了姚際恆的〔古今偽書考〕,引起我對於偽書的辨別很感興趣,又得著宋濂的〔諸子辨〕和胡應麟的〔四部正譌〕,於是把這三部書併合起來,以書名為綱,對於某一部書辨偽之說,集合在一起,以便於自已閱覽,初無意於編著。
以後在他書得有辨偽資料,也隨時加入,逐漸發展,所集漸多,遂立意編著一部〔偽書通考〕,以供讀者參考。
作者於1936年至1937年之間,在上海專力編著成書,經商務印書館於1939年2月出版。
1953年,作者由廣西大學轉入廣西省文史研究館,專做文史研究工作,對於辨別偽書事再行研究,將此書做了修訂,原書是以文言文為主,修訂本把總論改用語體文,並較前略有更改及增加,新增列各家之說,文言和語體仍照原文列入,新加的按語,都用語體文。
由於該書是以辨別偽書為範圍,故對於辨別人的真偽,原書占篇幅很多的,修訂本多予刪去。
所辨別的書,共有1105部,較原書增加45部,各部書內增加補充了各家之說。
對於所列各書,在各代〔經籍志〕、〔藝文志〕上是否列有,也加予補充。
修訂不在每部書標題下註有「偽」、「疑偽」、「非偽」或其他字樣,是就各家所說的、所認定的,或編著者的見解,對是書所下的簡單結論。
該書所辨及之書共1,105部,分類略依四庫,計經部88部、史部98部、子部324部、集部145部,另有道藏部33部、佛藏部417部。
凡一書的全部分或一部分是偽造的,和發生過偽造之疑問者,都列入;
凡書本非偽,因誤認撰人或時代,照所誤認的撰人或時代論,即成偽書者,亦列入;
已佚亡之書,合於前兩項者,或已列入之書,它的來源和辨偽有關者,也都列入。
每一書下面,凡古今人對於此書辨偽之說,略以其人的時代先後為序,摘錄其要點或全文著錄,並一一註明
出處:。
編者個人意見,作為按語,列於各說之末。
〔隋志〕而下,目錄專家大抵囊括辭典,斟酌陳言,姚際恆〔古今偽書考〕始專攻一部分之偽書而勒為一錄,然論群書之偽,多有未足以成定讞者。
有清三百年來,考訂學之盛邁越前古,張氏之作,或庶幾正世儒之訛謬。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