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1 18:38:21

【史學●正口】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正口</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清代臺灣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的特許港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683年(康熙22年)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後,主要與中國內地和日本進行貿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港口的管理政策延續明代「貢舶貿易」中對渡口岸的傳統,以特定港口為登陸地點,以利稽查與徵稅。</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初期只開放鹿耳門(今臺南安平)一口,稱為正口,與福建的廈門對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與中國內地的貿易往來、官兵配渡、官兵米穀運輸、文報遞送,均透過正口,鹿耳門因此壟斷全臺對外貿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清朝對臺灣南北港口之間的沿岸貿易,管制比較不嚴。</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731年(雍正9年)即開放鹿仔港、海豐港、三林港、勞施港、蓬山港、後龍港、中港、竹塹港、南崁港等作為沿岸貿易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乾隆中末葉,隨著各地的拓墾發展,由鹿耳門一口進出已不敷需求,兩岸偷漏、走私事件頻傳,沿岸港口成為私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784年(乾隆49年)、1788年、1826年(道光6年),為配撥臺運之兵眷米穀、方便商船來臺以糶運內地,以及防止走私偷運,陸續開放鹿港、八里坌、海豐港、烏石港4個正口,與大陸的蚶江、五虎門對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道光至咸豐年間,臺灣各地區陸續開發完成,與對岸進行貿易的需求益熾,西部的竹塹、後龍、大安、北港、鹽水港、東港等陸續開放為對渡口岸,稱為小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小口雖仍隸屬正口管轄,與其貿易頻繁,但因可以直接與大陸貿易,正口貿易因此大受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860年(咸豐10年)復因天津、北京條約,開淡水、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安平四口對外通商,成為國際港口,康熙末年以後只與對岸貿易的正口,地位更加式微。</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27</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正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