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保存泰雅族古文字餐廳的特殊披薩】
大台灣旅遊網╱蔡聰挺 2011-10-26 21:40
桃園縣復興鄉角板山是復興鄉的政經中心,這一片平台不大,但充分的利用到,周邊的風景視野佳,其中有一條吊橋橫過石門水庫上游溪流,可以到達羅馬公路。
在中正路的加油站旁有一家古文字學舍出現,是一處非常寧靜的地方,遊客可以在這裡歇腳,喝咖啡、品嘗斷油斷鹽斷糖的披薩、麵包等,這是洪老師自己研發的製作方式,以極低溫的發酵方式,再用高溫快速烤製而成,非常自然而健康的產品。
所供應的咖啡,也是非常考究的。
除了提供遊客一處可以悠閒享用自然美食的處所,它也一處可以心身靈修練的空間,與任何宗教無關,更重要的它肩負為後代子孫保留最古老文字的重擔。
洪老師對最原始的文物都有興趣去研究,原先研究中國古文學,後來遇到義大利籍巴神父,居住在泰雅部落40幾年,研究泰雅文化36年,為了能保留泰雅古文化,希望能將他研究的資料發表,為了從中協助,所以近2年洪老師開始研究泰雅古文化,發現古泰雅文化只能百分百原味的保存,不是加入一些現代的研究方式,硬將它套在泰雅古文化上。
應該全力保留之後,再去求發揚。否則泰雅古文化將會永遠流失。
泰雅族是很會織布的民族,而且技術只教給女兒,所以會織布的女孩,將來家人都會有較好的衣服。
相傳早期也只有會織布的女孩才能紋面。
目前古文字學舍中還保留有一塊百年的布料,由深淺兩色線編織而成,為素面編織而成,沒有花紋。
古文字學舍內一位老太太表示,那一塊布是她母親織的。
同時表示,要織布要從種苧麻開始,首先要經過播種、收成、剝皮、水洗、乾燥、漂白、染色、抽絲、織布等繁複的過程,才能有一塊布料可以使用。
而顏色方面只有白色、灰色、深紅色等,之後荷蘭人來台帶來紅色的毛線,慢慢加入一些外來的貝殼、鈴噹等。
目前很普遍的手工織布,顏色及材質已失去古老的原有方式。
而發音方面,以早期的萬國音標比較適合老人家的發音,有些用羅馬拼音等多種方式的呈現,好像老一輩的人都聽不懂。
目前也正研究出一本泰雅字典,發現有24個英文字音可以拼出比較接近老一輩人的發音,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至少可以先讓人了解,泰雅族是有文字的族群,只是有斷層的危機。(攝影/蔡聰挺)
引用:http://n.yam.com/ttn/food/201110/201110268301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