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乙未戰爭】 臺灣割讓日本後的抗日戰役。
發生於1895年,為農曆乙未年,故稱乙未戰爭,又稱乙未之役。
乙未戰爭有二種界定,一是1895年3月,日軍挾著擊敗北洋艦隊的餘威,三天內佔領澎湖的戰役;
另一是5-11月,臺灣紳民成立「臺灣民主國」,並組織軍隊、鄉勇與日本對抗的戰役。
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廷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但臺灣因抗日正方興未艾。
日本方面認為仍須以武力的方式接收臺灣,為了戰爭而設的大本營,仍不能裁撤。
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今臺北縣(註1)貢寮鄉(註2))。
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統領丘逢甲分別離臺內渡。
6月11日,日軍進入臺北城。
6月19日,以近衛師團的「混成支隊」為主力,向桃園、新竹推進,分別遭到北部客家將領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強烈抵抗,8月9日,近衛師團以優勢兵力及香山外海艦砲的支援,向新竹、苗栗間的尖筆山發動總攻擊,姜紹祖戰死,日軍隨後占領苗栗縣城;
8月,吳湯興、徐驤,與清軍統領吳彭年等,會集重兵於八卦山,鎮守彰化縣城,29日,日軍渡過大肚溪,向八卦山發動總攻擊,此為乙未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會戰,日軍攻佔彰化,吳彭年、吳湯興、徐驤皆在此役陣亡。
在近半年的戰鬥過程中,雙方進行持續三天以上的重大戰役,包括:臺北瑞芳、新竹市、雲林斗六與土庫、嘉義大林。
臺灣義勇軍缺乏守城的重型武器,對於日軍的猛攻難以招架。
多半採取游擊戰,以伏擊方式,造成日軍的傷亡。
日本方面為儘快結束戰事,於10月派軍分別從嘉義布袋、屏東枋寮登陸,配合從臺北南攻的日軍主力,於10月19日三路合圍臺南府城。
大將軍劉永福先行棄守府城內渡。
日軍遂於10月23日進入臺南,乙未戰爭告終。
日軍的攻臺戰役付出不小的代價,禁衛師團司令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逝世,日軍病死、戰死者4千6百餘人。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5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