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9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界之最/世界遺產/岩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3 14:02: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世界之最/世界遺產/岩畫

 

【標題】:岩畫

 

【內容】:為探尋歐洲史前的岩畫,我曾在歐洲大地上旅行.大海一望無際,白色的浪花撫摸著黃色的沙灘,岸邊停泊著一艘艘五顏六色的帆船.這裏是大西洋的邊岸.一排排棕櫚樹,樹下是露營地的遊客們所住的車箱和帳篷;

 

綠色覆蓋著蔚藍的海水.火車長鳴一聲,它轉了一個彎,馳向山中,突兀崢嶸的怪石,岩隙中的樹木和青草,眼前的景色在不斷地變換,火車在半山腰上賓士,如行我國的黔滇道上。

 

從車視窗低下頭去,可以看到山谷中的房舍,與青翠欲滴的田疇;

 

仰望雲天,則霧氣繚繞,山形邈邈,依稀細雨飄飄,似乎要淋濕我的衣衫。

 

火車出了山洞,在這裏我終於看到田野和莊稼,噴水的龍頭冒出股股清泉。

 

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碧玉般的綠色.兩架拖拉機在地裏工作,揚水機仿似少女揚起她們的長長的雙臂,在原野中不停的揮動著。

 

麥田連著麥田,牛群散散落落地躺臥在村邊綠色的草地上。

 

朱自清寫過一篇散文叫《綠》,形容浙江仙岩梅雨台山水之綠。

 

我也想寫一篇《綠》形容歐洲土地上的綠色,那是多采多姿富於丰韻的綠,它覆蓋了這片起伏坦蕩的土地。

 

上帝對法國的西南部的多爾多涅地區似乎特別恩賜,這裏保存著如此眾多的原始人類的遺跡.懸崖的半山腰,有著大量的遮蔽處,那裏曾是原始人的住所。

 

數千年後,他們篝火的餘燼、扔棄的垃圾、燧石的工具,以及他們的裝飾品、藝術品,隨著懸崖岩石的侵蝕逐漸形成地層,就象一本書的書頁一樣,現在正為考古學家認真地閱讀著.我有機會考察過法國多爾多涅地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有機會到過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的坎塔布利亞地區,參觀過那裏的舊石器時代洞窟崖壁畫。

 

西班牙東部地中海沿岸的拉文特地區,那裏的岩陰崖壁畫保存得很不好,1987年我看到的只是殘破的畫面,和斑斑點點的紅色而已。

 

1991和1993年我曾兩度到北歐的瑞典和挪威考察岩畫;

 

至於南歐的義大利梵爾卡莫尼卡,我曾在那裏居住達一年半之久。

 

這些經歷為本章的寫作帶來了一定的方便.因此,我在寫作本章時也把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感受寫進去,使讀者閱讀起來增加一些親切感。

 

第一節法蘭克--坎塔布利亞地區的洞窟岩畫歐洲舊石器時代洞窟藝術的發現,主要集中在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法蘭克--坎塔布利亞地區.這些洞窟裏的崖壁畫以其宏大的規模,雄偉的氣魄,成為舊石器時代馬德林文化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洞窟岩畫的藝術風格,是自然主義的。

 

岩畫往往處於洞窟的深處,離洞口相當遠;

 

而洞窟的石質只限於石灰岩,那是因為地下水溶解了岩石才可能形成那樣既深邃而又曲折的洞窟。

 

洞窟岩畫的題材以動物為主,幾乎全是巨大的食草動物,以野牛、獁猛(長毛象)、鹿以及馴鹿最為普遍。

 

此外還有通心粉似的帶形曲線;張開的手形,陰形和陽形的都有。

 

個別的壁畫中還有戴著獸形假面、跳著神秘舞蹈的巫師,以及值得一提的類似猴子那樣的人像。

 

洞窟岩畫的製作方法,分彩繪和線刻兩種;

 

也有先在岩壁上刻出輪廓來,然後塗彩的。

 

岩畫通常是相當大的,洞窟也是很深的,有的竟長達數公里.(圖)洞窟岩畫分佈,除跨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兩國交界地帶的法蘭克-坎塔布利亞外,只有個別的分佈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

 

之後,雖在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也有過發現,但是卻沒有獲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在英國的發現至今尚無明確的斷代。

 

法國和西班牙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岩畫最多,約有百餘處,而最重要的有六處,這就是: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岩畫、法國的三兄弟洞窟岩畫、尼奧洞窟崖壁畫、康巴里勒斯洞窟岩刻、拉斯科洞窟岩畫、哥摩洞窟岩畫;

 

其中有五個在法國的西南部,一個在西班牙的北部坎塔布利亞地區,所以統稱為法蘭克-坎塔布利亞地區洞窟藝術。

 

從而成為舊石器時代洞窟藝術的中心.分散的其他洞窟還發現在義大利、瑞士、蘇聯、德國等地.現將這六處主要的洞窟岩畫簡述如下:一、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岩畫1879年在西班牙發現的阿爾塔米拉(Altamira)洞窟,是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岩畫中最為著名的一個.當洞窟剛被發現的時候,墜下來的石頭不僅使進入洞窟造成困難,而且也相當危險。

 

當時那巨幅窟頂大壁畫,某些部位距地面只有一米左右。

 

阿爾塔米拉洞窟,位於坎塔布連山麓,距桑坦德城有30公里的瑪爾村附近。

 

洞窟延伸長度超過270米,形狀也極為曲折。

 

多數岩畫集中在左側洞內,側洞長18米,寬9米,拱頂高一兩米,洞頂佈滿了繪畫,即是著名的窟頂大壁畫.著名的大窟頂畫,是從洞口的左側另有一個口進去,是主洞的歧出。

 

剛發現時,那洞頂距地面很底,為了便於參觀,往下挖深了一些,現在大約是個不超過三米高的方形的洞窟,窟底有一條隆起的岩面,是挖深時特意留下來的,在那塊岩石上鋪著一張帆布,供參觀者仰臥觀賞大窟頂畫.它的位置正對著窟頂畫中那幅精彩的野牛形象。

 

大窟頂畫圖象的外輪廓線有的刻得很深,有的刻得淺而細,再用黑線勾勒與紅色填彩,黑色勾的線條很粗,紅色填的色彩又很濃,部分還略加暈染。

 

作品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以表動物的肌肉和骨骼的起伏變化,在表現伏臥的動物的軀幹時,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凸起處,組成肌肉圓塊的形狀,再加上捲曲的四條腿,那著名的《受傷的野牛》的生動形象就是這樣製作出來的。

 

阿爾塔米拉窟頂大壁畫,是由30多種動物的彩繪圖形組成.其中某些動物的圖像不是完整的,或相互重疊,或是互相覆蓋;

 

不過其中主要形象還非常完整。

 

它包括馴鹿、長毛象、野牛等.野牛的長度在1.4-1.8米之間,最大的鹿競有2.25米長.圖形都經過彩色渲染,它們有的在奔跑,有的已被追逐得陷入了絕境,還有的不幸負了傷。

 

各種動物的動態生動自然,岩畫的風格極其粗獷有力。

 

洞窟岩畫的繪製工作是從起草輪廓開始的,特別善於利用岩石自然的起伏,來適應動物形體結構本身的起伏,在此基礎上或畫或刻,然後是著色,結束時再強調耳、眼、雙角的刻畫和大動勢的表現,為使重要的部位更加突出,某些部位在製作過程中經過擦洗後又重新畫了。

 

這些繪畫的確已經達到了舊石器時代洞窟藝術的高峰.在窟頂的彩色繪畫的下面,還有別的繪畫以及遺存的線條,或僅僅是手印的外輪廓線等等。

 

右側還可以見到帶面具的人像的線雕,和某些用放射性線條組成形象。

 

依照有些學者的看法,有些繪畫可能是奧瑞納文化期的遺物,但是主要的岩畫則屬於馬德林文化期的作品.野牛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崖壁畫洞窟那底層的繪畫,或是平塗或只有外輪廓的形象,有可能是更為原始的作品,而覆蓋在上面的、後來創作的多彩繪畫,才是阿爾塔米拉洞窟藝術風格的真正代表作。

 

當我走進洞窟,首先被打動的,就是那些色彩斑斕,用紅色、粉紅色、棕色等多種色彩描繪出來的動物形象。

 

這些形象充分利用岩石的凹凸變化,再用色彩精確地補充那些缺少的部位,從而使塑造的形象富有立體感。

 

從藝術手法上說,可謂妙造自然,而又自然成趣。

 

正如我們在上面提到的那樣,阿爾塔米拉洞窟崖畫有些是畫在原有的岩畫之上的,那底層的繪畫有的被完全的覆蓋了,有的在重畫的過程中又被巧妙的利用上了,這就出現不同時期的繪畫並存,或互相重疊的現象;

 

就是同時代的繪畫也有互相覆蓋的現象。

 

這種現象通常稱之為“毀聖像”的活動,可以說是經常發生在同時代、同時期的洞窟岩畫中。

 

例如:在一頭雄性野豬的形象下層就畫著另一個動物的形象,它幾乎被完全掩蓋掉,只留下個蹄印.這上下兩層繪畫的藝術風格是完全相同的。

 

再如:一隻畫得很好的野牛,它的部分形象卻被一隻狼所覆蓋,而在它的下部另一隻野牛又被其他一隻野牛蓋住,從而就無可避免地會破壞原先的繪畫形象的完整性,甚至被完毀壞了。

 

這些事實,用來闡明舊石器時代藝術的意義,是最為雄辯而有力量的了。

 

它可以再一次排除掉那種認為洞窟岩畫僅具有裝飾的意圖;

 

而恰恰相反,事實卻確切地證明阿爾塔米拉洞窟的藝術家們創造這些形象,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有著某種價值和功能的。

 

在大壁畫中的動物形象的旁邊有許多的劃道,即圖形符號。

 

阿爾塔米拉洞窟崖壁畫的動物之間有用濃重的紅色畫出來的符號,有的還相當大.(圖)雖然我已經在各種圖片和介紹文章中,對於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崖壁畫藝術,已經有過或多或少的認識,但是,當1987年5月我親自來到阿爾塔米拉洞窟參觀時,發現還沒有哪一種複製品,能夠充分傳達出原作的神韻,以及親臨其境時所激發出來的那種強大的感染力。

 

二、法國拉斯科洞窟崖壁畫拉斯科洞窟崖壁畫,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蒙尼克鎮附近,是韋澤爾河谷中的一座洞窟。

 

1940年由法國當地四個少年偶然發現,在此之前,它的存在是完全不為人們所知的。

 

拉斯科是一個家族的名字,這個地方原屬於這個家族所有,所以洞窟也就以此命名。

 

1987年7月2日,我由當年發現洞窟的四個少年之一瑪薩爾先生(JacquesMarsal)陪同參觀了拉斯科,但他已不再是個少年,而是一位老人了.現在這個洞窟定名為拉斯科洞窟一;

 

因為後來又仿造了一個洞窟,作為旅遊參觀之用,那仿造的就叫做拉斯科洞窟二。

 

在拉斯科洞口處建造了一個機器房,是為了掌握洞窟的排水和換氣的;

 

所以我們進洞後,首先聽到的是隆隆的機器聲。

 

法國拉斯科洞窟包括前洞、後洞、邊洞三個部分,前洞像一個“大廳”大約30米長,10米寬,前洞還附有18米長向後延伸的走廊與後洞相聯。

 

它的西邊旁側另有一條狹長的走廊,與邊洞聯結.邊洞的底部保存著一口7米深井。

 

從洞口往裏望去,窟頂上畫滿了崖壁畫,看過去窟頂上就形成長長的一條畫廓.走過方形大洞,進去為一圓形大洞,之後,洞窟就成隧道似的狹長形,向兩邊分叉開去.崖壁畫採取刻與畫並用的技法。

 

洞中動物形象畫得很大,但也有很小的線刻的動物形象,可能是習作。

 

兩者風格與造型完全相同,密密麻麻,重重疊疊,數量很多.大公牛法國拉斯科洞窟的前洞崖壁畫前洞的幾頭大公牛的形象是覆蓋在其他的形象之上的,在它的下面疊壓著紅色的牛、熊、鹿等。

 

這樣相互疊壓的現象在拉斯科洞窟是大量存在著,僅就前洞和與它相聯的通道的岩畫中即可辨認出疊壓達14層之多。

 

但是要根據這種覆蓋的層次來進斷代是有困難的,儘管有時形象的風格不同,若要把它們的先後層次準確地區分開來就並非那麼容易。

 

總體看來,拉斯科洞窟的藝術,是受到同樣的推動力所促使,具有同樣的驚人的表現力,以及某些確定的技術方法,這在主要的繪畫作品中都得到體現。

 

拉斯科前洞岩畫中的一幅大公牛堪稱是件輝煌的傑作。

 

整體塑造得強健有力,特別是那生動逼真的頭部,雖然只用單色塗繪,卻能完滿地表現出體積感來,這種實際效果的取得,令人驚歎不己.有的學者把這些絕妙的造型,稱之謂“跳躍的牛”。

 

這“跳躍的牛”是拉斯科洞窟最為精采和最富力度的形象之一.(圖)前洞、後洞與走廊上,都有岩畫或繪或刻或繪刻兼施;

 

同時也有單純的線刻,這些現在看來是單純的線刻,原來也可能曾塗繪過,由於經歷年代久遠致使色彩褪了。

 

不過,留存於前洞牆面以及延伸出的走廊壁面上的岩畫都保存得很好,不僅形象清晰,而且色澤豔麗濃重。

 

拉斯科洞窟崖壁畫給我的印象,是線條很粗,氣勢很大,動態強烈與阿爾塔米拉的靜態恰好形成強烈的對比。

 

畫面已經形成了構圖,或稱之為構圖的意識。

 

比如前洞的六隻大牛,就組成圓圈,朝一個方向奔跑,此為一例;

 

另有一匹馬跌落阱陷也是一例。

 

此外,還有許多符號,這與阿爾塔米拉相同。

 

各個洞窟的岩畫中有各色各樣的符號,拉斯科洞窟有一種被理解為陷阱的符號;

 

法國哥摩洞窟也有許多符號,其中房屋形的符號最為引人矚目,而且往往畫在動物的身上。

 

對拉斯科洞窟岩畫的年代,學者之間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的認為拉斯科洞窟岩畫的全部或一部分應屬於奧瑞納文化期,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應屬於馬德林文化期。

 

斷代的困難或許可以歸因於沒有地層學的依據。

 

但從總的傾向上來考慮,拉斯科洞窟應屬於法蘭克-坎塔布利亞地區洞窟藝術的早期。

 

它在同類的法國和西班牙洞窟岩畫中,給人的總體感受是粗獷有力而又生氣勃勃。

 

【序號】:135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E5%B2%A9%E7%95%AB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00:44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