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大戲】 一、古人名。
墨子明鬼下:「王乎禽推哆大戲。」
二、揚州畫舫錄:「天寧寺本官商士民祝釐之地,殿上敬設經壇,殿前蓋松棚為戲臺,演仙佛麟鳳太平擊壤之劇,謂之大戲。」
三、清內府所演之戲劇。
趙翼簷曝雜記大戲條:「內府戲班子弟最多,袍笏甲冑及諸裝具,皆世所未有。
余嘗於熱河行宮見之。
上秋獮至熱河。
中秋前二日為萬壽聖節。
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戲,至十五日為止。
…戲臺闊九筵,凡三層。
…又按六十甲子,扮壽星六十人,後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來慶,攜帶道童不計其數。
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經之日,如來上殿,迦葉羅漢,辟支聲,高下分九層,列坐幾千人,而臺仍綽有餘地。」
又見清禮親王嘯亭續錄大戲節戲條:「乾隆初,命張文敏照製諸本院進呈,以備樂部演習人中有演目犍連尊者救母事,析為十本,謂之勸善金科。」
按每本二十四齣,即共二百四十齣,以其篇幅長,因稱「連本大戲」。
又演出往往需十日始畢,又稱「連臺大戲」。
四、弋腔、崑腔、梆子、皮黃(宜另加柳子腔),據齊如山國劇藝術彙考稱:「以上四種乃國人呼為大戲者。
…其實還有其他的戲比這四種的規矩也不在以下,不過不及他風行全國,所以特別管他叫做大戲。」
五、或由成人演出,也稱為大戲。
(王士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