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4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習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有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5-9 00:53: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學習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有感

 

2011年11月22日19點,老師講述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二十二章(原文)

 

曲則全,枉則正;

 

窪則盈,弊則新;

 

少則得,多則或.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

 

故成全而歸之.

 

本篇文章講的是一個智者委婉拒絕有求者的請求所展開的敘述。

 

文章開頭‘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或。’

 

道出了三種現象:不對的就繼續保持下去(錯了不改),漸漸錯的也理所當然變成常理(對的);降低要求,很多不好的事情就會發生;短缺就去獲取,這樣的情況常常就有的。

 

智者對上述總結說:‘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來加以說明上面的三種現象,品德高尚的人懷有一致的做法,從古自今一直存在。

 

接著“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這是智者自謙的說法:不是我遇到你,是你光彩奪目引人注目;不是我贊同你,是你值得表揚;不是我誇耀你,是你做事有功效值得誇耀;不是我尊敬你,是因為你德高望重受人尊敬。

 

智者對四個稱讚總結說:‘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我因為不努力求取,所以自然不能與你一起努力求取。

 

道出有求者能力在智者之上,無需再繼續請求。

 

最後智者做出一個決定:‘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故成全而歸之.'

 

意思是距今久遠年代稱呼的不對就繼續保持下去,難道不是真實的嗎?

 

因而促成完整我才返回(不需要智者的幫助,智者選擇離開)。

 

智者是看到有求者三個致命點,認為他已經到達他力所能及的巔峰之狀,再怎麼點拔也是無濟於事,乾脆自謙的誇耀有求者來打圓場,使得有求者也不好再繼續請求,智者也就此脫身。

 

而這三個致命點我們日常生活無處不在。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當孩子有不好的習慣,如果我們不去阻止他,孩子就會認為沒有什麼不對的,就此下去,壞習慣將跟隨著他。

 

當大事不妙的時候,做父母的要糾正就麻煩了,也許他會認為:“為什麼一直可以,今天不可以呢?”


這樣成就出一個壞習慣多多的孩子,以自身標準,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準則,他交不到一個良好習慣的朋友;他交不到品德高尚的朋友。

 

風險就開始了。

 

也許他給這些壞朋友拉下水做壞事了;也許他給這些壞朋友騙了;也許他給這些壞朋友帶到更低俗的吃喝嫖賭;也許......後果不堪想像!

 

而在這個物質橫欲的社會,我們一味的追求所需要的,怎樣做到適可而止來堅守目標呢?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的。

 

漁夫的夫人從要求要木盆、木房子、世襲的貴婦人......到海上女霸王,最終到達金魚的忍耐程度,結果金魚把尾巴一甩,漁夫夫人又回到那間破泥棚,還是那只破木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休止的貪婪不過是迷失掉方向而已,結果一無所獲!

 

如果一個人知錯不改,做人做事標準低,貪得無厭,那麼你就是智者放棄點拔之人。

 

我們應該做到:從小養成好習慣,錯了就改,這樣才有發揮更高層次的可能性;只有高要求做事做人,才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明者;只有把握好自己的欲望,不一味的貪心,才能堅守自己的目標,不會給一些暫時的利益所麻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10:46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