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
少陰腎脈,太陽膀胱脈。
其日壬癸。
壬癸為水,北方干也。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辛性津潤。
按:日用而日竭者水也,故腎苦燥。
燥則津液枯,腠理閉,上下之氣不通矣。
然欲開而通之,非辛不可。
辛走肺,肺為腎之母,降下之令操焉。
母得益,自能養其子,於是腠理開,津液致,氣自通而燥自潤矣。
病在肝,愈於夏,子制其鬼也。
余同。
夏不愈,甚於秋,子休鬼復王也。
秋不死,持於冬,鬼休而母養,故氣執持於父母之鄉也。
起於春。
自得其位故復起。
禁當風。
風氣通於肝,故禁勿犯。
按:此言四時生克之例也。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
按:此言日期生克之例也。
肝病者,平旦慧,按:木王之時故。
下晡甚,按:金王之時故。
夜半靜。
按:水王之時故。
此言時刻生克之例也。
五行相生相克,自是不易之定例,而此篇所載,一臟之內,文義似同,然實有四時、日期、時刻三折之異。
否則前言愈於夏矣,繼又言愈在丙丁,如此之類,不幾重襲無味乎。
王注與元起注本並皆蒙混無別,真缺憾也,今厘正之。
後四臟同。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按:此言一臟補瀉之例也。
肝何以欲散也?
蓋肝者木也,木性生發,喜暢而惡郁,故肝鬱則病,經曰:木鬱則達之。
是也。
欲散肝鬱,莫如用辛,辛既能發散肝鬱,是散之即所以補之也。
然味之入肝者酸也,以酸治肝,正宜云補,而此反云瀉者何也?
凡病在某臟,欲用某藥以治之,而苟不得其氣之相習者以引之,則必拒而不得入。
故欲治肝病,必用味之酸者以為引,而後肝病可治也。
是酸之為味,雖以收斂為功,而亦有宣瀉之用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