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集傳纂例 卷十】
○地名譜第四十
陸淳曰:(案,此篇皆用杜氏《釋例》之文。
經師相承,述而不作,古多有之,然不應冠以己名。
此三字當為後人妄增。)
天有列宿之號,地有山川之名,尚矣,與人倫並。
今其文《禹貢》及《山海經》載其大略,而《春秋經》國邑之名又詳。
然書契以來,曆代千百餘年,其名號處所,因緣改變,加以四方之語,音聲有楚夏,文字有異同,或一地二名,或二地一名,或得他國田邑以為己屬,既難綜會,又多繆誤疑闕。
自《禹貢》之經,猶與地裏相錯,又況傳記雜書而可必處其異同?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者甚眾,非精敏兼通,不能淹濟其終始,以獨見於千載之表也。
六合之內,山川國邑,道塗關津,《春秋》多見其事。
盟會征伐,各有所趣,周流迂直,可得而推,日月遠近,可得而校。
凡地名之變易,經傳有起發者。
有經書所改之名,則傳以實言之,許遷於夷實城父,齊侯衛侯次於垂葭實郹氏之比,是也。
經傳未改之名,傳發所改為文,而稱經以為實者,許遷於析實白羽,公會齊侯於祝丘實夾穀之比,是也。
皆謂地理舊名,絕於當時,而史記有遺文者也。
若二名當時並存,則通兩文互見,黑壤、犬丘、時來之屬是也。
此皆經傳起事之常,猶卿大夫名氏並見,非例也。
傳曰閨門之外實薰隧。
薰隧之地,在門外,非地名也。
其明年,子產殺子析之罪,稱薰隧之盟,是以丘明就於盟薰隧傳發之。
學者推求之,其庶乎!
疆埸之邑,一彼一此,所屬無常,如陳之焦夷,後為楚邑。
莒魯之鄆,亦無一定。
故令地名,唯以先者為主。
其變改私易,學者可尋而知。
世人以河東汾陰為齊所盟葵丘,又謂犨縣魚陵為楚公子黑肱所次魚陂。
楚師分涉於彭,為豫章之彭澤。
吳人入棘櫟,為河南陽翟。
末學之徒,各互所見,若此甚多。
古人之教,戒以闕疑,苟不廣見,亦乃不知所疑也。
△隱蔑(魯地,元年)鄢(鄭地)宿(風姓國)潛(魯地,二年)極(附庸國)唐(魯地)密(莒地)石門(齊地,三年)牟婁(杞地,四年)清(衛地)濮(陳地,水名)長葛(鄭地)棠(魯地,或曰在宋,五年)艾(齊地,六年)中丘(魯地,七年)楚丘(衛地)垂(衛地,八年)邴(鄭地)瓦屋(周地)浮來(紀地)郎(魯地,九年)防(魯地)菅(宋地,十年)郜防(宋地)時來(魯地,十一年) △桓許田(魯國近許之田也,元年)越(衛地)稷(宋地,二年)郜(姬姓國)鄧(蔡地)嬴(齊地,三年)蒲(衛地)郕(姬姓國)讙(魯地)祝丘(魯地,五年)成(魯地,六年)鹹丘(魯地,七年)桃丘(衛地,十年)惡曹(闕,十一年)折(闕)夫鍾(郕地)闞(魯地)曲池(魯地,十二年)穀丘(宋地)虛(宋地)龜(宋地)武父(鄭地)櫟(鄭地,十五年)袲(宋地)向(魯地,十六年)黃(齊地,十七年)趡(魯地)奚(魯地)濼(水名,在濟南,十八年) △莊邢鄑郚(紀三邑,元年)禚(齊地,二年)滑(鄭地,三年)酅(紀邑)穀(齊地,七年)蔇(魯地,九年)乾時(齊地)洙(魯地)長勺(魯地,十年)乘丘(魯地)莘(虢地)鄑(魯地,十一年)北杏(齊地,十三年)柯(齊地)鄄(衛地,十四年)?(邾地,十五年)幽(宋地,十二年)遂(小國,十七年)濟西(魯地,或曰曹地,十八年)扈(鄭地,二十三年)洮(魯地,二十七年)城濮(衛地)眉?(魯地,二十八年)諸(魯地,二十九年)鄣(紀邑,三十年)魯濟(魯地,水名)薛(魯地,三十一年)秦(魯地)小穀(齊地,三十二年)梁丘(宋地) △閔(總地名二)落姑(齊地,元年)陽(閔二年)△僖夷儀(邢地,元年)檉(宋地)偃(邾地)酈(魯地)楚丘(衛地,二年)江(小國)下陽(虢地)貫(宋地)陽穀(齊地,三年)陘(楚地,四年)召陵(楚地)牟(小國,五年)弦(小國)首止(衛地)新城(鄭地,六年)甯母(魯地,七年)癸丘(宋地,九年)鹹(衛地,十三年)緣陵(杞地,十四年)沙鹿(魯山)牡丘(闕,十五年)匡(衛地)婁林(徐地)韓(國名)淮(水名,十六年)卞(魯地,十七年)甗(齊地,十八年)曹南(曹南鄙,十九年)邢(國名,二十年)鹿上(宋地,二十一年)盂(宋地)薄(宋地)升陘(魯地,二十二年)泓(闕)向(莒地,二十六年)踐土(鄭地,二十八年)溫(國)河陽(晉地)翟泉(周地,二十九年)帝丘(衛地,三十一年)介(小國)甗(晉要地,或曰山名,三十五年)箕(晉地) △文戚(衛地,元年)彭衙(秦地,二年)垂隴(鄭地)令狐(晉地,七年)須句(邾地)郚(魯地)衡雍(八年)暴(鄭地)女栗(闕十年)厥貉(闕)承匡(宋地,十一年)諸(魯地)河曲(晉地,十二年)鄆(魯地)遝(闕,十三年)棐(鄭地)新城(宋地,十四年)郪丘(齊地,十六年) △宣棐林(鄭地,元年)平州(齊地)大棘(宋地,二年)黑壤(晉地,七年)平陽(魯地,八年)攢函(狄地)辰陵(陳地,十一年)邲(鄭地,十二年)清丘(衛地)無婁(杞地,十五年)斷道(晉地,十七年)笙(魯地,十八年) △成赤棘(晉地,元年)新築(衛地,二年)鞍(齊地)袁婁(齊地)汶陽(魯地)蜀(魯地)棘(楚地,三年)鄆(魯地,四年)蟲牢(鄭地,五年)馬陵(衛地,七年)州來(楚地)中城(魯地,九年)瑣澤(鄭地,十二年)交剛(鄭地)鍾離(楚地,十五年)葉(闕)戚(闕)鄢陵(鄭地,十六年)沙隨(宋地)苕丘(晉地)柯陵(鄭地,十七年)貍脤(魯地)彭城(宋地,十八年)虛朾(闕)鹿囿(魯地) △襄鄶(鄭地,元年)虎牢(鄭地,二年)長樗(晉地,三年)雞澤(晉地)善道(闕,五年)(鄭地,七年)費(魯地)鄵(鄭地)邢丘(晉地,八年)戲(鄭地,九年)柤(楚地,十年)蕭魚(鄭地,十一年)亳城北(鄭地)台(魯地,十二年)鄆(莒地)邿(齊地,十三年)遇(魯地,十五年)成郛(魯地)劉(魯地)溴梁(梁地,十六年)成(魯地)桃(魯地,十七年)柯(衛地,十九年)祝柯(齊地)西郛(魯地)武城(魯地)澶淵(衛地,二十年)漆閭丘(邾地,二十一年)曲沃(晉地,二十三年)雍榆(晉地)重丘(齊地,二十五年) △昭漷(邾地,元年)太原(晉地)鄆田(魯地)蚡泉(魯地,五年)紅(魯地,八年)比蒲(魯地,十一年)祲祥(闕)厥蒨(闕)申(薑姓國)乾谿(楚地,十三年)平丘(衛地)長岸(楚地,十七年)白羽(楚地,十八年)鄸(曹地,二十年)昌間(魯地,二十二年)皇(周邑)郊(周地,二十三年)雞父(楚地)狄泉(周地)黃父(二十五年)陽州(齊地)野井(齊地)曲棘(宋地)鄟陵(闕,二十六年)乾侯(晉地,二十九年)適曆(晉地,三十一年)成周(周地,三十二年) △定拔(闕,三年)皋鼬(鄭地,四年)柏舉(楚地)沙(衛地,七年)瓦(衛地,八年)曲濮(衛地)五氏(晉地,九年)夾穀(齊地,十年)鄆讙龜陰(魯地)郈(魯地)費(魯地)安甫(闕)蕭(附庸國,十一年)垂葭(衛地,十三年)晉陽(晉邑)淵囿(魯地)朝歌(晉地)雋李(越地,十四年)牽(衛地)莒父(魯地)霄(魯地)渠蒢(闕,十五年)漆(魯地) △哀漷東(邾地,二年)沂西(邾地)句繹(小邾地)鐵(衛地)州來(楚地)啟陽(晉地,三年)西郛(魯地,四年)毗(魯地,五年)邾瑕(魯地,六年)闡(魯地,八年)雍丘(宋地,九年)艾陵(齊地,十一年)橐皋(楚地,十二年)鄖(衛地)嵒(宋鄭隙地,十三年)黃池(鄭地)啖子曰:天下有道,諸侯各守疆域,非有王事,未嚐敢自出其竟。
春秋時,諸侯恣矣!
朝聘盟會,侵伐圍襲,遷追奔逃,如入出居之類,未嚐休息也。
甚者逾一二年,越數千裏,而不知有社稷人民之守。
夫子惡之,固因其所適而紀其地,以示去國之遠邇,行事之當否,且言誌其實也。
(不書某地,則事若不實。)
然地名雖存,而不係所屬國分,(如河陽屬晉,而不言晉河陽之類。)
曆年滋多,學者不知處所,故今總會其名,各從所屬,使學者易曉。
其《左氏傳》有非當時地名,經所不載者,此不論焉。
其有一地再見者,則於前年題之後,不再敘。
其未諭者,則闕焉,以俟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