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方孝孺】 方孝孺(西元一三五七~一四O二年),字希直,浙江寧海人。
其父克勤,為洪武年間循吏,以空印案株連冤死。
孝孺自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
長從名儒宋濂學,遂以文章聞名天下。
孝孺夙懷大志,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嘗自許「達則為伊周(伊尹、周公),窮則為孔孟」。
平日於視聽言談、飲食起居,均不苟且,其修養非空談性理之俗儒可比。
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以薦召用,為漢中府學教授。
孝孺在漢中,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王朱椿聞其賢,聘為世子師。
建文帝即位,慕孝孺之名,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士,凡國家大政輒咨之。
(見圖一)靖難之變,成祖(即燕王)入南京。
孝孺被執下獄。
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
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成祖欲使孝孺草即位詔,為孝孺堅拒,成祖怒,殺孝孺。
株連及於其親族朋友門生,謂之「十族」,坐死者八百餘人,讀書種子幾為之盡絕。
明代初期思想界之無人才,與方孝孺之死有關。
孝孺著述有遜志齋稿、希古堂稿、侯成集等,其學術大體謹守朱子之學。
惟於政治思想方面頗具創見,其遜志齋稿論及君學、君職、君量時,極端反對君主之恃才自用,抨擊專制獨裁甚力,其識見誠屬難能可貴也。
(呂士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