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乎下者為陰,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
既有形名,難逃度數。
且一歲者,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侯,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
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
一歲以冬至節為始。
是時也,地中陽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里。
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
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中,而陽合陰位。
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
過此,陽升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
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
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天,乃陽中有陽,其氣熱。
積陽生陰,八陰生於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為始。
是時也,天中陰降。
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降共兩萬一千里。
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
是時陽中陰半,其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
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
立冬之後,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節陰降,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寒。
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後,一陽複升如前。
運行不已,周而復始,不失於道。
冬至陽生,上升而還天,夏至陰生,下降而還地。
夏至陽升到天而一陰來至,冬至陰降到地,且一陽來至,故曰夏至冬至。
陽升于天,過春分而入陽位,以離陰位。
陰降于下,過秋分而入陰位,以離陽位,故曰春分秋分。
凡冬至陽升之後,自上而下,非無陰降也,所降之陰,乃陽中之余陰,止于陽位中消散而已。
縱使下降得位,與陽升相遇,其氣絕矣。
凡夏至陰降之後,自下而上,非無陽升也,所升之陽,乃陰中之余陽,止于陰位中消散而已。
縱使上升得位,與陰降相遇,其氣絕矣。
陰陽升降,上下不出於八萬四千里,往來不出三百六十日。
即溫、涼、寒、熱之四氣而識陰陽,即陽升陰降之八節而知天地。
以天機測之,庶達天道之緒餘。
若以口耳之學,較量於天地之道,安得籌算而知之乎?
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之高卑。
即陰陽始終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後,天地不離於數,數終於一歲。
陰陽不失其宜,宜分八節。
冬至一陽生,春分陰中陽半,過此純陽而陰盡。
夏至陽太極而一陰生,秋分陽中陰半,過此純陰而陽盡。
冬至陰太極而一陽生,升降如前。
上下終始,雖不能全盡大道,而不失大道之體,欲識大道,當取法於天地,而審於陰陽之宜也。
天如覆盆,陽到難升。
地如磐石,陰到難入。
冬至而地中陽升,夏至到天,其陽太極而生陰。
所以陰生者,以陽自陰中來而起於地,恍恍惚惚,氣中有水,其水無形,夏至到天。
積氣成水,是曰陽太極而陰生也。
夏至而天中陰降,冬至到地。
其陰太極而陽生。
所以陽生者,以陰自陽中來而出於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氣,其氣無形,冬至到地。
積水生氣,是曰陰太極而陽生也。
陰不得陽不生,陽不得陰不成。
積陽而神麗乎天而大者日月也,日月乃真陽而得真陰以相成也。
積陰而形狀於地而貴者金玉也,金玉乃真陰而得真陽以相生也。
天地之形,其狀如卵。
六合之內,其圓如毬。
日月出沒,運行於一天之上,一地之下。
上下東西,周行如飛輪。
東生西沒,日行陽道。
西生東沒,月行陰道。
一日之間,而分晝夜,冬至之後,日出自南而北。
夏至之後,日出自北而南。
冬之夜,乃夏之日。
夏之夜,乃冬之日。
一年之間,而定寒暑。
日月之狀,方圓八百四十裏。
四尺為一步,三百六十步為一裏。
凡八刻二十分為一時,十二時為一日。
一月三十日,共三百六十時,計三千刻,一十八萬分也。
且以陽行乾,其數用九。
陰行坤,其數用六。
魄中魂生,本自旦日。
蓋九不對六,故三日後魄中生魂。
凡一晝夜,一百刻六十分。
魂於魄中,一進七十裏。
六晝夜,進四百二十裏,而魄中魂半,乃曰上弦。
又六晝夜,進四百二十裏。通前共進八百四十裏,而魄中魂全。
陽滿陰位,乃曰月望。
自十六日為始,魂中生魄。
凡一晝夜,一百刻六十分。
魄於魂中,一進七十裏。
六晝夜,進四百二十裏,而魂中魄半,乃曰下弦。
又六晝夜,進四百二十裏。通前共進八百四十裏,而魂中魄全,陰滿陽位。
月中尚有餘光者,蓋六不盡九,故三日後,月魄滿宮,乃曰月晦。
月旦之後,六中起九。
月晦之前,九中起六。
數有未盡,而生後有期。
積日為月,積月為歲。
以月言之,六律六呂。
以六起數,數盡六位。
六六三十六,陰之成數也。
以日言之,五日一侯。
七十二侯,八九之數。
至重九以九起數,數盡六位。
六九五十四,陽之成數也。
一六一九,合而十五。
十五,一氣之數也。
二十四氣,當八節之用,而見陰陽升降之宜。
一六一九,以四為用,合四時而倍之,一時得九十,四九三十六。
變為陽之數二百一十六,陰之數一百四十四。
計三百六十數而足滿周天。陽升到天,太極生陰。
陰不足而陽有餘,所以積陽生神。
陰降到地,太極生陽。陽不足而陰有餘,所以積陰生形。
上之日月,下之金玉。
真陽有神,真陰有形。
其氣相交,而上下相射,光盈天地,則金玉可貴者,良以此也。
是知金玉之氣凝於空,則為瑞氣祥煙;入於地,則變醴泉芝草。
人民受之而為英傑,鳥獸得之而生奇異。
蓋金玉之質,雖產于積陰之形,而中抱真陽之氣,又感積陽成神之日月真陽之下射,而寶凝矣。
日月之光,旦後用九,晦前用六,六九乾坤之數。
金玉之氣,春夏上升,秋冬下降,升降天地之時。
金生於玉,玉生於石,石生於土,見於形而在下者如此。
日中金烏,月中玉兔,月待日魂而光,見於神而上者如此。
道源既判,降本流末。
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內真而外真自應矣。
識其妙者,因妙造妙,內妙而外妙自應矣。
天地得道之真,其真未應,故未免乎有位。
天地得道之妙,其妙未應,故未免乎有質。
有質則有象可求,有位則有數可推。
天地之間,萬物之內,最貴惟人。
即天地之有象可求,故知其質氣與水也。
即天地之有數可推,故知其位遠與近也。
審乎如是,而道亦不遠於人也。
以一心觀萬物,萬物不謂之有餘。
以萬物擾一氣,一氣不謂之不足。
一氣歸一心,心不可為物之所奪,一心運一氣,氣不可為法之所役。
心源清澈,一照萬破,亦不知有物也。
氣戰剛強,萬感一息,亦不知有法也。
物物無物,以還本來之象。
法法無法,乃全自得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