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國土壤地理/漠土系列】 [打印本頁]

作者: 智者低語    時間: 2014-6-29 05:53
標題: 【中國土壤地理/漠土系列】
本帖最後由 巨門 於 2014-6-30 05:03 編輯

中國土壤地理 漠土系列

 

摘錄自1993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

 

漠土系列】中國西北荒漠地區的重要土壤資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龜裂土等,共同特征是:具有多孔狀的荒漠結皮層,腐殖質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強,石膏和易溶性鹽分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內聚積,存在較明顯的殘積粘化和鐵質染紅現象以及整個剖面的厚度較薄和石礫含量多(龜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

 

在成土過程中主要表現爲鈣化作用(石灰聚積)、石膏化與鹽化作用、弱的鐵質化作用,同時風成作用相當明顯。


灰漠土】 發育在溫帶荒漠邊緣細土物質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爾盆地南部沖積平原和北部剝蝕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東部。

 

新疆灰漠土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0%左右,腐殖質層極不明顯,石灰的最大含量可達10~30%,聚層出現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鹽含鹽最大的層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與石膏層相聯系,土壤礦物風化處于脫鉀階段,二氧化矽/氧化鋁比值4.0左右;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爲主。

 

灰棕漠土】 溫帶荒漠條件下和粗骨母質上發育的土壤,在西北占有很大的面積,同灰漠土比較,腐殖質的累積作用更弱,幾無腐殖質層,表層有機質含量很少超過0.5%,且隨深度增加含量亦無多大變化,C/N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量以表層或亞表層最高,且石膏的聚積較普遍,在10~40厘米處常形成小粒狀或纖維狀結晶的石膏層,石膏的最大含量可達30%以上。

 


棕漠土】 暖溫帶半灌木-灌木荒漠下發育的土壤,廣布于新疆的南部和東部。

 

這類土壤基本上是與石質漠境或戈壁相適應,與北非的石漠(或稱石膏荒漠和石膏殼)近似,但其幹旱程度更強,以致在土壤中出現氯化物的鹽層,成爲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見的現象。

 

龜裂土】 發育較年輕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溫帶和暖溫帶荒漠區的細土平原上,常受暫短地表水流的影響。

 

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質,地表平坦、堅硬,呈灰白色,被網狀裂紋切成不規則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鑲嵌在地上的龜裂圖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于細土物質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無。

 

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僅有小部分墾爲農田。



(原編制:席承藩 黃榮金)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liveupdate.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