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澀脈論07】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一晝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氣營運之定數也。
醫者欲知血氣之病與不病,非切脈不足以得之。
脈之狀不一,載於《脈經》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實、弦、緊、洪、微、緩、澀、遲、伏、濡、弱、數、細、動、虛、促、結、代、革、散。
其狀大率多兼見。
人之為病有四︰曰寒、曰熱、曰實、曰虛。
故學脈者,亦必以浮、沉、遲、數為之綱,以察病情,此不易之論也。
然澀之見,固多虛寒,亦有痼熱為病者。
醫於指下見有不足之氣象,便以為虛,或以為寒,孟浪與藥,無非熱補,輕病為重。
重病為死者多矣。
何者?人之所藉以為生者,血與氣也。
或因憂鬱,或因濃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澀,不能自行,亦見澀狀。
若重取至骨,來似有力且帶數,以意參之,於証驗之,形氣但有熱証,當作痼熱可也。
此論為初學人發,圓機之士必以為贅。
東陽吳子,年方五十,形肥味濃,且多憂怒,脈常沉澀,自春來得痰氣病。
醫認為虛寒,率與燥熱香竄之劑,至四月間兩足弱,氣上沖,飲食減。
召我治之,予曰︰此熱鬱而脾虛,痿厥之証作矣,形肥而脈沉,未是死証。
但藥邪太盛,當此火旺,實難求生。
且與竹瀝下白朮膏盡二斤,氣降食進,一月後大汗而死。
書此以為諸賢覆轍戒云﹗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liveupdate.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