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內經要旨 陰陽篇第一25】
陰陽篇第一
陰陽應象大論篇 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其本。
(指陰陽言。)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此言陰陽為天地萬物生殺之本,而人物之生,莫不具此天地陰陽。)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
(氣耗則傷精也。)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濃則瀉,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氣得少火則生,故曰少火生氣。
氣得壯火則耗,故曰壯火食氣。)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風象雷,逆氣象陽。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曰︰何以然?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夫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
人之氣血亦如是,故隨不足則邪氣留居之,陰陽應象也。)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陽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則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犯此三時,形乃困薄。
(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
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
順此三時,天真久遠。)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閉,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應於內,陽衛於外。
起者,起而應也。
亟者,數也。
外有所召,則內數起以應之。
如外以順召,則心以喜起而應;外以逆召,則肝以怒起而應,故曰起亟。
陰陽之要在於陽密,陽密則固而中和且平。
若陰陽不和,則是偏陰偏陽,而絕陰陽之道。
聖人惟貴密守,因而和之,有以節度,則自然陰平陽閉,精神治。
否則陽離陰厥,精神絕矣。)
金匱真言論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之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此言陰陽之中,而又有陰陽者焉,可見天人一理相為應孚,晝夜臟腑則同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liveupdate.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