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藥】
<b><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red>解表藥</FONT>】</FONT></P>
<P> </P>藥物基本作用:近年來國內外都注意到複方的藥理研究。
<P> </P>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對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理氣開鬱、通裏攻下和清熱解毒等治則,結合複方進行了系統探索,以期瞭解其共性和特性。
<P> </P>解表藥: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解表藥;解表藥一般都具有發汗的功效,通過發汗而達到發散表邪,以解除表證的目的。
<P> </P>部分藥物兼有利尿退腫、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P> </P>所謂表證,就是指病在淺表。
<P> </P>多見於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狀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脈浮等。
<P> </P>相當於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初期的症狀。
<P> </P>表證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熱證和表寒證兩型。
<P> </P>後者又有表實與表虛之別。
<P> </P>發熱、無汗、惡寒、脈浮緊等寒象較明顯的為表實證、以麻黃湯主之;發熱、自汗、惡風、脈浮緩等寒象較輕的為表虛證,以桂枝湯主之。
<P> </P>表熱證是指發熱為主;既不惡寒,又不惡風,口渴、咽痛、舌質紅、脈浮數等熱象較明顯的表證,以桑菊飲、銀翹散主之。
<P> </P>解表藥根據其性味和臨床功效的不同,可分為發散風寒藥和發散風熱藥兩類。
<P> </P>發散風寒藥多屬辛溫,故又名辛溫解表藥,適用於風寒表證,代表藥物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發散風熱藥多屬辛涼,故又名辛涼解表藥,適用於風熱表證,代表藥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P> </P>據近代研究,認為解表作用與以下藥理作用有關。
<P> </P>1.發汗作用:祖國醫學認為本類藥物一般都有發汗或促進發汗的作用,通過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有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論,可見發汗是中醫治療表證的重要治法之一。
<P> </P>解表藥中以發散風寒藥類的發汗作用較強調,其中以麻黃配桂枝的作用尤為顯著,如麻黃湯就是一典型發汗方劑。
<P> </P>麻黃中所含揮發油有發汗作用,近有資料證實麻黃堿和麻黃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實驗動物發汗。
<P> </P>生薑的揮發油和辛辣成分(薑酚及薑烯酚)能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
<P> </P>受寒後煎服生薑湯則感覺全身溫暖,說明生薑能改善體表血循環而協助發汗。
<P> </P>桂枝也因能擴張末梢血管,促進皮膚表面的血液迴圈而加強麻黃的發汗作用。
<P> </P>2.解熱作用:本類藥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使實驗性致熱動物體溫降低,以柴胡作用最顯著,桂枝、荊芥、防風、葛根、紫蘇、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熱效果。
<P> </P>其作用方式,有通過發汗,或促進發汗,以及通過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體溫下降。
<P> </P>此外,葛根等還有降低正常體溫的作用。
<P> </P>3.鎮痛作用:柴胡、桂枝、細辛、防風、紫蘇等對小鼠尾部機械壓迫法或醋酸扭體法等引起的疼痛反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表明它們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P> </P>4.抗菌、抗病毒作用:體外實驗證明,柴胡、桂枝、紫蘇、防風、薄荷、桑葉等對多種細菌,如金葡菌、溶血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黃、桂枝、柴胡、紫蘇、菊花等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P> </P>引用:<A href="http://www.pharmnet.com.cn/tcm/zybb/index.cgi?cate1=%BD%E2%B1%ED%D2%A9"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 <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www.pharmnet.com.cn/tcm/zybb/index.cgi?cate1=%BD%E2%B1%ED%D2%A9</FONT></A>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