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的定義】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機器人的定義</FONT>】</FONT></STRONG></P><P><STRONG> </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P>
<P align=center><BR></STRONG><STRONG>《AI人工智能》David 電影劇照</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人工智能》講述的是一個名叫David的機器人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類孩子的故事,他不斷的探究怎樣才能變成人,回到他的人類『媽媽』身邊,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身上的各種缺陷甚至醜惡都暴露無遺。</STRONG></P>
<P><BR><STRONG>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人類始終不會把自己真正的感情投入到機器人身上,因為那只會令人發瘋。</STRONG></P>
<P><STRONG> <BR>執著的David最後盯著一座塑像沈睡了不知道多少年,直到滄海桑田之後的一天外星人降臨到冰封的地球,它們用高科技和David手裡一縷人類的頭髮復原他了『媽媽』,David的願望也終於實現了,他幸福的睡在了人類媽媽的身旁。</STRONG></P>
<P><STRONG> <BR>機器人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而看著這部電影的結局我們不免思考:到底是誰滿足了誰?</STRONG></P>
<P><STRONG> <BR>在科技界,科學家會給每一個科技術語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機器人問世已有幾十年,機器人的定義仍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原因之一是機器人還在發展,新的機型,新的功能不斷湧現。</STRONG></P>
<P><STRONG> <BR>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機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為一個難以回答的哲學問題。</STRONG></P>
<P><STRONG> <BR>就像機器人一詞最早誕生於科幻小說之中一樣,人們對機器人充滿了幻想。也許正是由於機器人定義的模糊,才給了人們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STRONG></P>
<P><STRONG> <BR>其實並不是人們不想給機器人一個完整的定義,自機器人誕生之日起人們就不斷地嘗試著說明到底什麼是機器人。</STRONG></P>
<P><STRONG> <BR>但隨著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機器人所涵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機器人的定義也不斷充實和創新。</STRONG></P>
<P><BR><STRONG>1886年法國作家利爾亞當在他的小說《未來夏娃》中將外表像人的機器起名為『安德羅丁』(android),它由4部分組成:</STRONG></P>
<P><BR><STRONG>1,生命系統(平衡、步行、發聲、身體擺動、感覺、表情、調節運動等);</STRONG></P>
<P><BR><STRONG>2,造型解質(關節能自由運動的金屬覆蓋體,一種盔甲);</STRONG></P>
<P><BR><STRONG>3,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肉體、靜脈、性別等身體的各種形態);<BR></STRONG><BR><STRONG>4,人造皮膚(含有膚色、機理、輪廓、頭髮、視覺、牙齒、手爪等)。</STRONG></P>
<P><BR><STRONG>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發表了科幻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STRONG></P>
<P><STRONG> <BR>在劇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語『Robota』寫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隸的意思。</STRONG></P>
<P><BR><STRONG>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被當成了機器人一詞的起源。</STRONG></P>
<P><STRONG> <BR>在該劇中,機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沒有感覺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從事繁重的勞動。後來,羅薩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機器人具有了感情,導致機器人的應用部門迅速增加。</STRONG></P>
<P><STRONG> <BR>在工廠和家務勞動中,機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員。機器人發覺人類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終於造反了,機器人的體能和智能都非常優異,因此消滅了人類。</STRONG></P>
<P><BR><STRONG>但是機器人不知道如何制造它們自己,認為它們自己很快就會滅絕,所以它們開始尋找人類的幸存者,但沒有結果。</STRONG></P>
<P><STRONG> <BR>最後,一對感知能力優於其它機器人的男女機器人相愛了。這時機器人進化為人類,世界又起死回生了。</STRONG></P>
<P><BR><STRONG>卡佩克提出的是機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問題。</STRONG></P>
<P><STRONG> <BR>科學技術的進步很可能引發人類不希望出現的問題。</STRONG></P>
<P><STRONG> <BR>雖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種想象,但人類社會將可能面臨這種現實。</STRONG></P>
<P><BR><STRONG>為了防止機器人傷害人類,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於1940年提出了『機器人三原則』:</STRONG></P>
<P><BR><STRONG>1,機器人不應傷害人類;</STRONG></P>
<P><BR><STRONG>2,機器人應遵守人類的命令,與第一條違背的命令除外;</STRONG></P>
<P><BR><STRONG>3,機器人應能保護自己,與第一條相抵觸者除外。</STRONG></P>
<P><BR><STRONG>這是給機器人賦予的倫理性綱領。機器人學術界一直將這三原則作為機器人開發的準則。</STRONG></P>
<P><BR><STRONG>在1967年日本召開的第一屆機器人學術會議上,就提出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定義。</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一是森政弘與合田周平提出的:『機器人是一種具有移動性、個體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機械半人性、自動性、奴隸性等7個特征的柔性機器』。</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從這一定義出發,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動性、智能性、個體性、半機械半人性、作業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動性等10個特性來表示機器人的形象。另一個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個條件的機器稱為機器人:</STRONG></P>
<P><BR><STRONG>1,具有腦、手、腳等三要素的個體;</STRONG></P>
<P><BR><STRONG>2,具有非接觸傳感器(用眼、耳接受遠方信息)和接觸傳感器;</STRONG></P>
<P><BR><STRONG>3,具有平衡覺和固有覺的傳感器。</STRONG></P>
<P><STRONG> <BR>該定義強調了機器人應當仿人的含義,即它靠手進行作業,靠腳實現移動,由腦來完成統一指揮的作用。</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非接觸傳感器和接觸傳感器相當於人的五官,使機器人能夠識別外界環境,而平衡覺和固有覺則是機器人感知本身狀態所不可缺少的傳感器。<BR><BR>這裡描述的不是工業機器人而是自主機器人。</STRONG></P>
<P><BR><STRONG>機器人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其原因是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STRONG></P>
<P><BR><STRONG>動物一般具有上述這些要素,所以在把機器人理解為仿人機器的同時,也可以廣義地把機器人理解為仿動物的機器。</STRONG></P>
<P><BR><STRONG>1988年法國的埃斯皮奧將機器人定義為:『機器人學是指設計能根據傳感器信息實現預先規劃好的作業系統,並以此系統的使用方法作為研究對象』。</STRONG></P>
<P><BR><STRONG>198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工業機器人進行了定義:『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具有自動控制的操作和移動功能,能完成各種作業的可編程操作機。』</STRONG></P>
<P><BR><STRONG>中國科學家對機器人的定義是:『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化的機器,所不同的是這種機器具備一些與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規劃能力、動作能力和協同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在研究和開發未知及不確定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的過程中,人們逐步認識到機器人技術的本質是感知、決策、行動和交互技術的結合。</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隨著人們對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本質認識的加深,機器人技術開始源源不斷地向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結合這些領域的應用特點,人們發展了各式各樣的具有感知、決策、行動和交互能力的特種機器人和各種智能機器,如移動機器人、微機器人、水下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空中空間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對不同任務和特殊環境的適應性,也是機器人與一般自動化裝備的重要區別。</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這些機器人從外觀上已遠遠脫離了最初仿人型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所具有的形狀,更加符合各種不同應用領域的特殊要求,其功能和智能程度也大大增強,從而為機器人技術開闢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BR> <BR>稿源: 科技之光 </STRONG></P>
<P><BR><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jw!.BSjyMqBQUULyqadT26VrJ.w/article?mid=5478"><STRONG>http://tw.myblog.yahoo.com/jw!.BSjyMqBQUULyqadT26VrJ.w/article?mid=5478</STRONG></A><BR></P>
頁:
[1]